在词语的骨隙间行走
——致史铁生的文学疆域
你从轮椅的弧度里,
抽出直立的笔。
曾数过地坛柏影的刻度,
轮椅压过薄霜的印记。
北京胡同的月光,
浸透陕北沟壑的黄土。
原罪的追问,
在尿毒症的透析管中,
循环成礼拜日的钟声。
教堂彩窗剥落时,
你正数着奶奶的星星,
碎玻璃在病历上反光。
插队的故事里,
懵懂的青年们纠结着爱情问题。
无论放下与执着,
依然热烈地爱着夏天的玫瑰。
而务虚笔记的纸页间,
轮椅压出比陕北丘陵更深的沟回。
当自由的夜行穿过,
停止了所有白昼的喧嚣。
你让文字,
站立成来到人间的拐杖。
在透析仪器的间隙里,
撰写比余生很长更悠远的处方。
我们终于明白:
所谓灵魂的事,
不过是,
地坛柏树下,
一道不肯愈合的,
光的裂缝。

书名:我与地坛
作者:史铁生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索书号:I267/4203
典藏:曲江流通、浈江流通
推荐语:在北京的地坛公园,一个轮椅上的身影日复一日地出现,仿佛与这座古老的祭坛达成了某种默契。史铁生,这位在二十一岁就双腿瘫痪的作家,用他的笔和灵魂,在《我与地坛》中完成了一次惊人的精神涅槃。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散文集,而是一个灵魂在绝境中的自我救赎,是对生命本质的终极叩问。
《我与地坛》最震撼人心之处,在于它展现了一种"残缺中的完整"。史铁生的身体被命运摧残,但他的精神世界却因此获得了异常的丰富与深度。而史铁生对母亲的描写,构成了《我与地坛》中最催人泪下的篇章。母亲生前的小心翼翼与无声牵挂,成为史铁生永远的痛与力量源泉。“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这句话背后隐藏着多少未能及时表达的感激与愧疚。
当代社会充斥着对完美的病态追求,人们害怕残缺,逃避痛苦,而《我与地坛》却告诉我们,正是残缺与痛苦,才能引领我们抵达精神完整的彼岸。史铁生用他残缺的身体,为我们这些“健全人”指明了一条更为健全的生存之道——接纳局限,在限制中寻找自由;直面痛苦,在绝望处发现希望。这或许就是《我与地坛》留给世人最宝贵的精神遗产:在命运设定的局限里,人依然可以活出无限的可能。

书名:原罪
作者:史铁生
出版社: 文化发展出版社
索书号:I247.57/11059
典藏:曲江流通、浈江流通
推荐语:当史铁生用颤抖的手指在稿纸上写下《原罪》这个标题时,他或许已经触摸到了人类存在的最深层次悖论——我们被抛入这个世界时,就带着某种与生俱来的“罪”,一种不请自来的生命重负。这“原罪”不是宗教意义上的堕落,而是存在本身的残酷真相:人注定要承受无法选择的苦难,却要在这种承受中寻找生命的意义。

书名:礼拜日
作者:史铁生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索书号:I247.7/2049
典藏:曲江流通、浈江流通
推荐语:当史铁生坐在轮椅上,用笔尖丈量生命的深度时,他写下了《礼拜日》——这部看似平静却暗流汹涌的作品。这不是一部关于宗教仪式的记录,而是一段精神跋涉的隐喻。在机械复制时代的礼拜日里,当大多数人将休息日等同于消费与放纵时,史铁生却带领我们走向了一条逆向的路径:回归内在的寂静,在破碎的现代性体验中寻找生命的整体性。

书名:钟声
作者:史铁生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索书号:I247.7/63
典藏:曲江流通
推荐语:史铁生的《钟声》不是一篇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或散文,而是一曲用文字谱写的生命交响诗。在这部作品中,史铁生以他特有的深邃与诗意,将"钟声"这一意象升华为理解生命本质的钥匙——钟声既是时间的刻度,也是灵魂的震颤;既是历史的回响,也是永恒的召唤。
《钟声》最动人的力量,在于它直面生命困境时的勇气与智慧。史铁生不回避残疾带来的痛苦,却也不沉溺其中。他写道:“命运就像这钟声,你无法选择是否听见,但可以选择如何聆听。”这种将被动承受转化为主动理解的智慧,使《钟声》超越了个人经历的局限,成为一盏照亮普遍人生困境的明灯。

书名:奶奶的星星
作者:史铁生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索书号:I217.2/436
典藏:曲江流通、浈江流通
推荐语:《奶奶的星星》这部短篇小说,或许是史铁生所有作品中最温暖的一颗星辰。这篇不足万字的作品,承载了史铁生对亲情最质朴的怀念,对命运最温情的和解,对生命最通透的领悟。
该作品以孩童视角展开叙述,讲述了“我”与奶奶之间平凡而深厚的亲情。作者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一个调皮男孩眼中“成分不好”的奶奶如何在政治压抑的年代里,用她朴素的方式给予孙子无条件的爱与庇护。奶奶不识字,却会讲许多古老的故事;她身份“低微”,却在孙子心中种下了最初的善良与勇气。当夜晚来临,奶奶会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又多了一颗星星。”这句充满民间智慧的话语,成为了贯穿全文的诗意隐喻,也奠定了作者面对死亡的特殊态度——不是恐惧与逃避,而是一种近乎天真的浪漫想象。

书名:插队的故事
作者:史铁生
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
索书号:I247.7/563
典藏:曲江流通
推荐语:史铁生以冷静而深情的笔触,将知青岁月的困顿、挣扎与精神成长凝练成这部《插队的故事》。书中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只有黄土高原上最真实的生存图景——饥饿、孤独、迷茫与坚韧交织的日常,却在苦难中淬炼出人性的微光。
“插队不是一段历史,而是一面镜子。”史铁生用他的笔,让这段记忆成为照见人性永恒的寓言。

书名:爱情问题
作者:史铁生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索书号:I267/4897
典藏:曲江流通
推荐语:在这个爱情被简化为约会软件滑动、被物化为彩礼清单、被异化为社交媒体炫耀资本的时代,史铁生的《爱情问题》如同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当代情感生活的表层皮肤,直指那颗跳动不安的灵魂核心。这部作品不是关于“如何获得爱情”的实用指南,而是一场关于“爱情为何成为问题”的深刻哲学探讨。在充斥着情感快餐的今天,史铁生以其特有的思辨深度和生命厚度,为我们提供了一面映照爱情本质的镜子,让每个在情爱中困惑挣扎的现代人,得以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情感假设。

书名:放下与执着
作者:史铁生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索书号:I267/4221
典藏:曲江流通、浈江流通
推荐语:《放下与执着》是一部需要慢慢咀嚼的作品,它的价值不仅在于文字本身的优美与深刻,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生活的可能性:在放下的轻盈与执着的深度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
史铁生邀请我们审视自己的各种执着:哪些是真正源于内心的热爱?哪些只是社会期待的内化?哪些是生命不可或缺的意义支柱?哪些只是恐惧驱使的虚假需要?通过这种审视,我们或许能够像史铁生那样,学会放下那些本不该背负的重担,转而执着于那些真正值得投入的生命事业。在这个意义上,放下不是终点,而是真正执着的起点;不是放弃,而是为了更完整、更自由地活着。

书名:夏天的玫瑰
作者:史铁生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索书号:I247.7/1328
典藏:曲江流通、浈江流通
推荐语:《夏天的玫瑰》这个充满诗意的书名本身就是一个精妙的隐喻。玫瑰,美丽却带刺;夏天,热烈而短暂。这种矛盾的统一体恰恰象征了史铁生笔下那些“不完美”的生命形态——卖风车的老头、截瘫的青年、患病的少女……他们身体的残缺如同玫瑰的刺,却因此更凸显出生命的珍贵与美丽。史铁生不是在消费苦难,而是通过艺术转化,让残缺成为观照生命本质的特殊棱镜。
当我们将这束“夏天的玫瑰”捧在手中时,那些看似矛盾的品质——短暂与永恒、残缺与完整、苦难与超越——奇妙地融为一体。史铁生用他的文字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圆满不是没有裂痕,而是让光透进来的那种裂痕;最高的智慧不是否定局限,而是在局限中活出无限可能。这或许就是《夏天的玫瑰》给予当代读者最珍贵的礼物——在承认生命必然残缺的前提下,依然能够热烈地爱它,就像爱一朵带刺的玫瑰。

书名:务虚笔记
作者:史铁生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索书号:I247.57/1391
典藏:曲江流通
推荐语:翻开史铁生的《务虚笔记》,我们面对的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场关于存在的哲学思辨。这部诞生于轮椅上的著作,以其独特的“务虚”姿态,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实利主义潮流中划出了一道醒目的异质轨迹。史铁生将笔触探向那些被日常忙碌遮蔽的根本问题:生命的意义何在?爱情的本质是什么?残疾与健全的界限在哪里?记忆如何塑造我们的存在?这些看似“无用”的追问,恰恰构成了人类精神最珍贵的维度。

书名:自由的夜行
作者:史铁生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索书号:I217.2/294
典藏:曲江流通、浈江流通
推荐语:阅读《自由的夜行》,我们仿佛跟随史铁生进行了一场精神的夜行——在生命的黑暗中摸索前行,却因思想的火光而看清了更多。史铁生用他的文字证明,真正的自由不是身体的无拘无束,而是心灵对必然性的认识与超越;不是环境的顺遂,而是在任何境遇中都保持思考与爱的能力。当我们将书页合上,那些文字已经悄然改变了我们看待自身局限的方式——它们不再只是障碍,也可能成为通往更深层自由的契机。在这个意义上,《自由的夜行》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份珍贵的精神地图,指引着所有在命运迷宫中寻找出口的现代人。

书名:来到人间
作者:史铁生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索书号:I247.7/499
典藏:曲江流通
推荐语:在中国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中,史铁生笔下的残疾儿童形象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来到人间》这部常被忽视的短篇杰作,以惊人的文学勇气和哲学深度,讲述了一对年轻父母面对天生残疾儿子的心灵历程。这篇小说超越了单纯的道德同情或社会批判,将残疾这一生命现象置于存在主义的光照下进行审视,展现出史铁生对命运、尊严与生命价值等终极问题的独特思考。当我们将这篇小说置于8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对残疾认知的语境中,更能体会其超前的现代意识与人文关怀。

书名:余生很长,别慌张,别失望
作者:史铁生等
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
索书号:I247.57/1391
典藏:曲江流通
推荐语: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刻表:25岁后才拿到文凭,依然值得骄傲;30岁没结婚,过得快乐也是一种成功;35岁之后成家也完全可以;40岁买房也没什么丢脸的。生命就是在众人之中一眼看到从容的自己,别让任何人打乱你的人生节奏。
《余生很长,别慌张,别失望》精选了史铁生、冯骥才、梁实秋等现当代名家44篇抒情灵动、文笔细腻的散文。这些经典作品是文学大师们与一代人的对话,他们将那份一生才了悟的道理都化作文字,跃然纸上,只为告诉你:余生很长,别慌张,别失望,生命就是等待正确的行动时机!

书名:灵魂的事
作者:史铁生
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
索书号:I267/3097-2
典藏:曲江流通
推荐语:《灵魂的事》之所以值得被反复阅读,首先在于它呈现了一种罕见的生命真实。史铁生不回避自己的脆弱与恐惧,他描述初知残疾时的崩溃:“我终日躺在床上,数着天花板上的裂缝,想着死。”这种毫不掩饰的坦诚,让读者得以窥见一个灵魂在遭遇灭顶之灾时的原始反应。但更为珍贵的是,史铁生没有停留在这个阶段,他带领读者一起完成了从“为什么是我”到“这就是我”的转变过程。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认命,而是一种深刻的自我接纳与重构。
史铁生的文字具有一种诗性的力量。他写母亲:“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简单的句子背后是巨大的情感张力。这种克制而深刻的表达方式,使《灵魂的事》不仅是一部思想录,也是一部文学精品。
在一个追求效率与功利的时代,《灵魂的事》提供了一种不同的生命范式。史铁生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成就,而在于内在的丰富与深刻。他通过自己的例子证明,即使是最受限的生命,也可以拥有最自由的灵魂。

责编/朱丽霞 校对/潘有娣 审核/童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