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及世界文学,必定绕不开著名的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在1895年11月27日写下遗嘱,捐献全部财产3122万余瑞典克朗设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为奖金,授予“一年来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根据他的遗嘱,瑞典政府于同年建立“诺贝尔基金会”,负责把基金的年利息按五等分授予,文学奖就是其中之一。诺贝尔文学奖颁给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该奖由瑞典文学院颁发。
诺贝尔文学奖是公认的世界上最著名、最权威、最有影响的文学奖项,被誉为世界文学的“经典认证印章”,获奖者的作品,超越了国家和种族,历经了时间的冲刷,百年来始终闪耀着无法磨灭的人文之光。
百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个个都是大咖:加缪、海明威、马尔克斯、川端康成、莫言、石黑一雄……他们是“大学生必读作品”的头号人选。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川端康成的《雪国》等,曾深深影响贾平凹、余华等中国几代作家,包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
这些大咖里涵盖了文学各大流派,如意识流、荒诞派、存在主义、黑色幽默、垮掉的一代、魔幻现实主义等,让我们从此跨入世界文学的殿堂。
读罢这些大咖的作品,或许你能从这些巨匠身上,看见自己的经历、更懂自己的内心,把他们视为终生的文学和精神导师,从而获得向上的力量。
书名:《星形广场》
作者:(法)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李玉民 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3
索书号:I565.4/400
典藏:二楼外借书库
作品简介
《星形广场》出版于1968年,是莫迪亚诺的处女作,荣获当年的罗热·尼米埃奖和费内翁奖。
小说通过拉斐尔·什勒米洛维奇的谵妄幻觉展开,这位主人公变换千百种怪诞离奇而又互相矛盾的犹太身份,却将最痛苦的悲剧隐藏于诙谐之下,于是我们看到诸多或真实或虚构的人物鱼贯而行,有如旋转木马一般在时空中疯狂地转动,而当我们合上书,星形广场就镌刻在“痛苦之都”的中心位置。
作者简介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法国当代著名作家,1945年生于巴黎,1968年发表处女作《星形广场》一举成名。1972年的《环城大道》获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1978年的《暗店街》获得龚古尔奖。1996年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奖。还于2010年和2012年获得法兰西学院奇诺·德尔·杜卡基金会世界奖和奥地利欧洲文学奖这两项终身成就奖。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获奖理由
他用记忆的艺术展现了德国占领时期最难把握的人类的命运以及人们生活的世界。
书名:《逃离》
作者:(加)艾丽丝·门罗
李文 译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0
索书号:I711.4/36-2
馆藏:二楼外借书库
作品简介
《逃离》讲述了爱的力量和无止境的背叛,琐碎生活中的不安分、错过的机会,为了获得独立和完整的自我,我们逃离沉闷的家庭、僵化的感情,逃离熟悉的人群、令人窒息的生活……为此,我们付出代价,遭受混乱,造成伤害。
门罗善于关注日常生活,捕捉人与人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不同年龄、不同境况中的人,在门罗朴实克制的文笔下生动鲜活,似可触摸。
每个人总会遇到什么事,什么人, 让你觉得像肺里什么地方扎进去了一根致命的针,浅一些呼吸时可能不感到疼。可是每当需要深深吸进去一口气时,便能觉出那根针一直存在。
“生活的要义,就是满怀兴趣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睁大你的眼睛,从你所遇到的每一个人身上看到各种可能性,看到人性。”
作者简介
艾丽丝·门罗,加拿大女作家,当代短篇小说大师。1931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门罗以短篇小说见长,截至2013年10月,创作了11部短篇小说集和1部类似故事集的长篇小说,被称为"当代的契诃夫"。
门罗多次获奖,其中包括三次加拿大总督奖,两次吉勒奖,以及英联邦作家奖、欧亨利奖、笔会马拉穆德奖和美国全国书评人奖等。2009年,获得第三届布克国际奖。2013年10月10日,爱丽丝·门罗获得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爱丽丝·门罗是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获此殊荣的第13位女性作家。代表作有《逃离》《亲爱的生活》等。
获奖理由
她是当代短篇小说大师,每读门罗的小说,便知生命中未曾想到之事。
书名:《红高粱家族》
作者:莫言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3
索书号:I247.57/1436
典藏:二楼外借书库
作品简介
《红高粱家族》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的代表作。由《红高粱》《高粱酒》《高粱殡》《狗道》《奇死》五部组成。
小说通过“我的奶奶”戴凤莲以及“我的爷爷”余占鳌两个人之间的故事,讲述发生在山东的生命赞歌。作品主线为“爷爷”余占鳌率领的武装压击日军,辅线为“爷爷”余占鳌和“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
作品洋溢着莫言独有的丰富饱满的想象力、令人叹服的感觉描写,并以汪洋恣肆之笔全力张扬中华民族的旺盛生命力,堪称当代文学中划时代的史诗精品。
作者简介
1955年出生于山东高密,1976年参军离开故乡,198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2012年因作品“将迷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以及当代社会现实相融合”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这项大奖的中国作家。
莫言的主要作品有《红高粱家族》等长篇小说十一部,《透明的红萝卜》等中短篇小说一百余部,还有话剧、戏曲、影视剧剧作多部;另有散文集、演讲集、对话集等多部。作品被译为五十余种语言。
莫言及其作品曾获得冯牧文学奖、联合文学奖、大家•红河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茅盾文学奖、全国戏剧文化奖、金狮编剧奖、中华艺文奖、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等国内重要奖项,以及法国Laure Bataillon外国文学奖、法兰西文化与艺术骑士勋章、意大利Nonino国际文学奖、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大奖、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韩国万海文学奖、阿尔及利亚“国家杰出奖”等国际重要奖项。
此外,莫言被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台湾佛光大学和保加利亚索菲亚大学、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秘鲁天主教大学、智利迭戈·波塔莱斯大学等中外十余所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并拥有北京师范大学首位“京师杰出教授”、德国巴伐利亚艺术科学院通讯院士、英国牛津大学摄政公园学院荣誉院士等称号。
获奖理由
用幻觉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书名:《我的名字叫红 》
作者:(土)奥尔罕·帕慕克
沈志兴 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1
索书号: I374.4/5
典藏:二楼外借书库
作品简介
故事发生在1590年末的奥斯曼帝国,皇帝苏丹秘密委制一本伟大的书籍,颂扬他的生活与帝国。四位当朝优秀的细密画家齐聚伊斯坦布尔,绘制这本传说将动摇宗教与社稷的书。此时,为爱情离乡12年的青年黑在恋人父亲的召唤下终于回归,迎接他的除了爱情,还有接踵而来的谋杀,而线索,就藏在书中未完成的图画某处……
帕慕克用说书人的嘴,让所有角色都现身说法:一只狗、一棵树、一枚金币、红色,恋人、大师、尸体、撒旦、死亡,甚至凶手自己。在他们的倾吐中,除了侦破凶案的蛛丝马迹,还有16世纪奥斯曼帝国的心灵之相,对幸福与意义的不同渴求。
作者简介
奥尔罕·帕慕克(1952— ),土耳其著名作家,生于伊斯坦布尔,自幼学画,大学主修建筑,后从文。被认为是当代欧洲核心的三位文学家之一,当代欧洲杰出的小说家之一,是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坛巨擘。文学评论家把他和普鲁斯特、托马斯·曼、卡尔维诺、博尔赫斯、安伯托·艾柯等大师相提并论。
200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称:“在探索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他的作品已经被译为60多种语言出版,在众多国家和地区畅销。
获奖理由
在探索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
书名:《赫索格》
作者:(美)索尔·贝娄
宋兆霖 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1
索书号:I712.4/1448
典藏:二楼外借书库
作品简介
《赫索格》出版于1964年,1965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被英国读者选为二战后12部用英语创作的最佳小说之一。
作品的主人公赫索格是一位博学多识的大学教授,他品格高尚,为人敏感善良,但是现实生活却处处跟他过不去,特别是妻子玛德琳和挚友瓦伦丁的私情让他的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
从此他变得行为怪诞,不停地给人写信,但一封也未寄出,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提着这只装满信件的旅行包。和妻子离婚后,赫索格在纽约和花店女主人雷蒙娜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雷蒙娜非常渴望和赫索格建立一个宁静的家庭,可是赫索格对婚姻已经害怕了。
一天,他忽然心血来潮,回到芝加哥,一是看望女儿,二是想杀死前妻和瓦伦丁。但在目睹了瓦伦丁细心照顾他女儿洗澡后,打消了杀人的念头,积郁许久的恨刹那间都消失了。他回到乡间旧屋,开始认真地回顾几年来的经历。不久,雷蒙娜闻讯也赶到这里,他为雷蒙娜打扫房间,安排饭菜,甚至为她准备了一大束鲜花……
在贝娄的小说中,《赫索格》被公认为是他创作技巧运用得成熟、能体现他的创作特色的作品,在他整个创作历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也是他涉及社会问题多的一部小说,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分析精妙,手法多样,真实地表现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中的苦闷与迷惘,追寻和探索。
作者简介
索尔·贝娄(1915-2005),美国作家,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1933年考入芝加哥大学,两年后转入西北大学,于1937年毕业,获得社会学和人类学学士学位。同年,赴威斯康星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之后长期在大学执教。
出版于1953年的《奥吉·马奇历险记》使贝娄一举成名,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其后,他陆续出版《雨王亨德森》《赫索格》等著作。这些作品袒露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从侧面反映了美国当代“丰裕社会”的精神危机。
在其创作生涯中,贝娄集学者与作家于一身,他在创作上继承了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某些传统,并采用了现代主义的一些观念和手法,极富创造性地塑造一些充满矛盾和欲望的反英雄。他曾三次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一次普利策奖;1968年,法国政府授予他“文学艺术骑士勋章”;1976年,由于其作品“融合了对人的理解和对当代文化的精妙分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
由于他的作品对人性的了解,以及对当代文化的敏锐透视。
书名:《癌症楼》
作者:(俄)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1
索书号:I512.4/154
典藏:二楼外借书库
作品简介
《癌症楼》是一部呼唤人性的人道主义作品,同时又是剖析社会“毒瘤”、思考社会悲剧之根、反思时代和历史的作品。
这是一部充满象征和隐喻的作品,“癌症楼也叫做13号楼”。科斯托格洛托夫经过二十几年的军队、劳改营、流放地的生活后,得了癌症,直至奄奄一息才好不容易住进了癌症楼。接受放射治疗后,他的病情渐渐好转。但是下一个疗程的“激素疗法”将使他失去性能力,本能的欲望,成为生命力的一种标志。
在展示他追求精神自由的同时,作者还描写了科斯托格洛托夫及其同室病友的不同命运和经历,他们的性格形成和人格扭曲,如向上爬的官僚鲁萨诺夫、青年地质学家瓦吉姆、女医生薇拉等等。
作者写的是人生的坎坷,但实际上是社会悲剧的写照。一个个知识分子和忠心耿耿的干部被捕、流放、劳改的事实,使作者陷入痛楚的沉思,思考产生这些悲剧的缘由。
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俄罗斯的杰出作家,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他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领域均取得了较大成就。
索尔仁尼琴1918年生于高加索基斯洛沃茨克一个教师家庭,1941年毕业于罗斯托夫大学数理系。曾服过兵役,进劳改营服刑八年,其间两次从癌症的魔爪中逃脱。
刑满后积极投入文学创作,其中《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引起轰动,但《古拉格群岛》、《癌症楼》等杰作无法在当时的苏联出版,在西方国家率先出版后引起轰动。
1969年被苏联作协开除,次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74年被苏联驱逐出境,流亡西方,美国政府于1974年授予他“美国荣誉公民”称号,1975年定居美国,1994年回俄罗斯,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
获奖理由
由于他作品中的道德力量,籍著它,他继承了俄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
书名:《雪国·古都·千只鹤》
作者:(日)川端康成
叶渭渠,唐月梅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7
索书号:I313.4/249
典藏:二楼外借书库
作品简介
《雪国古都千只鹤》收集了川端康成的代表作,包括《雪国》、《古都》和《千只鹤》三部作品。描绘的虚无之美、洁净之美与悲哀之美达到成熟,令人怦然心动,又惆怅不已。
《雪国》的故事由驶往雪国的列车开始,舞蹈艺术研究者岛村在白雪皑皑的北国山村,遇见了艺伎驹子和神秘的少女叶子,簌簌落下的雪掩盖了一切爱与徒劳。
《古都》京都,一个被织锦商户收养的女孩千重子出落成了美丽的少女。祇园节夜里,她遇到山村姑娘苗子,惊讶地得知两人是孪生姐妹。她们互相思念,却因身份悬殊无法相认。姐妹俩淡淡的哀愁,织入了京都的四季美景。
《千只鹤》讲述茶道师之子三谷菊治在父亲去世后,邂逅了父亲昔日的恋人,并与她的女儿产生了种种爱恋纠葛,字里行间仿佛有洁白的千只鹤在晚霞中翩翩飞舞。
作者简介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说家,新感觉派代表作家之一,著名小说家。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有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
他的作品有印象主义色彩,意境新颖,同时由于受佛教影响较深,作品常带有消极悲观情调。他欣赏纤细的美,喜爱用那种笔端常带悲哀,兼具象征性的语言来表现自然界的生命和人的宿命。
1957年被选为日本艺术院会员,曾获日本政府的文化勋章、法国政府的文化艺术勋章等。1968年以“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日本人的精神实质”获诺贝尔文学奖,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个获此项殊荣的东方作家。1972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杀身亡。
获奖理由
由于他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锐表现了日本人精神特质。
书名:《日瓦戈医生》
作者:(苏)帕斯捷尔纳克
舒莎, 郑明生 译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7
索书号:I512.4/66:1
I512.4/66:2
典藏:二楼外借书库
作品简介
《日瓦戈医生》是俄罗斯诗人帕斯捷尔纳克的长篇小说,记录俄罗斯二十世纪上半叶历史变迁中一位平凡的莫斯科医生不凡经历。
尤里·日瓦戈十岁父母双亡,在莫斯科知识分子们的庇护下长大,成为一名医生,并娶青梅竹马的冬妮亚为妻。次世界大战爆发,日瓦戈应征成为军医,见证战争的扭曲与残酷之外,还邂逅气质非凡的护士拉里莎。
二月革命终止了战争,回到莫斯科的日瓦戈面临革命带来的种种变革和艰辛的生活。十月革命后生存处境越发困难,日瓦戈凭借医术勉强维持全家生计,坚持医德的他还是病倒在疲劳和饥饿之中。
病愈后,日瓦戈带领全家回西伯利亚决心开始新生活,在那里又一次偶遇拉里莎。他再度陷入挣扎,而革命和战争仍在蔓延,社会迅速的变化早已深入俄罗斯的每一寸土地,将他的身体与思想牢牢包围其中——面对重重困局,他会勇敢遵从内心还是随波逐流?
这部作品所展现出的热情、诗意和思索,在进入二十世纪之后极其罕见;他所描绘的极端环境下人性与个人尊严的挣扎。然而这部作品中令人震动的,是主角日瓦戈医生在种种抉择中,呈现出不惧世俗、强权的真诚、善良、纯真。他不是英雄,也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却令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深深感动和记忆。
作者简介
鲍·列·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大家,历经白银时代、十月革命和苏联“解冻”时期。他还是诗歌巨匠,早年因勇于创新蜚声诗坛,诗歌是其创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1958年,他以“在现代抒情诗和伟大的俄国小说的传统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日瓦戈医生》真实地还原了苏联社会的面貌,以及人民的真实思想,这使得苏联当局格外恐惧,而帕斯捷尔纳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更触动他们的敏感神经。政府不遗余力地打击报复,终令作者不堪忍受,“自愿”放弃领奖,成为诺贝尔文学奖成立之后首位放弃领奖的作家。
帕斯捷尔纳克虽为强权压迫,但他并不畏惧,一如他笔下的日瓦戈医生,至死忠守自己的真诚和良知,他说:“我们欠同时代人一笔巨账,多少年来我只写抒情诗或从事翻译,在这之后我认为有责任用小说讲述我们的时代。”
获奖理由
在现代抒情诗和伟大的俄罗斯叙事文学领域中,他都取得的杰出的成就。
书名:《局外人》
作者:(法)阿尔贝·加缪
柳鸣九 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8
索书号:I565.3/3
典藏:二楼外借书库
作品简介
《局外人》是加缪的成名作、代表作,堪称20世纪整个西方文坛最具有划时代意义最著名小说之一。它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由于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
《局外人》以“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开始,以“我希望处决我的那天,有很多人前来看热闹,他们都向我发出仇恨的叫喊声”结束。小说以这种不动声色而又蕴含内在力量的平静语调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荒谬的人”:对一切都漠然置之的默尔索。“局外人”也由此成为整个西方文学-哲学中非常经典的人物形象和非常重要的关键词之一。
作者简介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是法国声名卓著的法国著名作家、哲学家、文学理论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早年在阿尔及尔大学攻读哲学,后从事新闻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法国抵抗运动。战后初期,与当时在西方思想界和文学界影响极大的萨特过从甚密,但他本人一直认为对一切问题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加缪的作品始终从人的现实生存困境出发,揭示了世界的荒诞性。他主张人类要直面荒诞,并且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坚持真理和正义。这一思想使他成为二战后欧洲乃至全世界几代青年的“精神导师”。
1942年,他凭借《局外人》一举成名。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非常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1960年,他在前往巴黎的途中遭遇车祸身亡,年仅47岁。
加缪主要作品有小说《局外人》《鼠疫》《堕落》,哲学随笔《西西弗神话》。
获奖理由
由于他重要的著作,在这著作中他以明察而热切的眼光照亮了我们这时代人类良心的种种问题。
书名《我弥留之际》
作者:(英)威廉·福克纳
张睿君 译
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5
索书号:I712.4/1143
典藏:二楼外借书库
作品简介
《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重要小说之一,让福克纳一举成名。小说由五十九节内心独白构成,多视角讲述美国南方农民本德伦为遵守对妻子的承诺,率全家将妻子的遗体运回家乡安葬的“苦难历程”,被誉为“20世纪美国长篇小说最出色的开篇”。
福克纳把这次出殡作为一个堂吉诃德式的理想主义行为来歌颂。尽管有种种愚蠢、自私、野蛮的表现,这一家人还是为了信守诺言,尊重亲人感情,克服了巨大的困难与阻碍,完成了他们的一项使命。
福克纳自己说:"《我弥留之际》一书中的本德仑一家,也是和自己的命运极力搏斗的"。可以认为,该书是写一群人的一次"奥德赛",一群有着各种精神创伤的普通人的一次充满痛苦与磨难的"奥德赛"。
从人类总的状况来看,人类仍然是在盲目、无知的状态之中摸索着走向进步与光明。每走一步,他们都要犯下一些错误,付出沉重的代价。就这个意义说,本德仑一家不失为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他们在一定意义上,是全人类的象征,他们的弱点和缺点是普通人身上所存在的弱点和缺点,他们的状态也是全人类的普遍状态。
作者简介
威廉·福克纳(1897—1962),美国文学史上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人物,被西方文学界视作“现代的经典作家”
作者以小说创作闻名于世,一生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与12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15部长篇与绝大多数短篇的故事都发生在他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1949年因“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圣殿》《押沙龙,押沙龙!》《去吧,摩西》等。
获奖理由
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
书名:《荒原狼》
作者:赫尔曼·黑塞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8
索书号:I516.4/120
典藏:二楼外借书库
作品简介
《荒原狼》是黑塞中期创作的代表作,亦是他创作生涯中的里程碑。
小说的主人公哈勒尔是个正直的作家,他鄙视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常常闭门不出,极度孤单的他陷于精神分裂的境地。一天他偶尔读到一本《评荒原狼》的小书,如梦初醒,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人性”和“狼性”并存的荒原狼。
之后他应邀参加聚会,发现与会者都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而他的反战言论遭到斥责,甚是孤独;后来他遇到酒吧女郎赫尔米娜,获得肉欲欢乐。经赫介绍他又结识了音乐人帕布洛和一姑娘玛丽亚,他在音乐和感官享受中忘却了一切烦恼和忧虑。但当他看到赫尔米娜和帕布洛亲近时,便“狼性”大发,出于嫉妒将赫 杀死。
小说幻想色彩浓郁,象征意味深远,被认为有“ 超现实主义”风格,托马斯曼称它为“德国的尤利西斯”。
作者简介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诗人、评论家,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1923年入瑞士籍,长期在瑞士隐居乡间。
他是托马斯·曼心中能够代表“古老的、真正的、纯粹的、精神上的德国”的作家,同时被称为德国浪漫派的最后一位骑士。其代表作《荒原狼》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
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了一个范例”,获诺贝尔文学奖。
从1960年代发源于美国的“黑塞热”开始,他逐渐成为20世纪被翻译和阅读最多的欧洲作家,尤其受到青年读者的欢迎。代表作有《荒原狼》《悉达多》等。
获奖理由
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与高尚的风格。
书名:《大地》三部曲
作者:赛珍珠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3
索书号:I712.4/827
典藏:二楼外借书库
作品简介
安徽出生的贫苦农夫王龙,娶了村里地主黄家的丫鬟阿兰。阿兰虽不美丽,且个性木讷,但吃苦耐劳,还生下两个儿子。结发夫妻一起耕耘,迎来了土地丰收,连年的好收成甚至让王龙有积蓄买下家业日败的黄家肥沃的土地。偏偏在富裕临门前,天灾降临,王龙不得不带着一家老小逃亡南城,靠着乞讨与拉车,苟延残喘地在城墙边过日子。
正当生活陷入泥淖的时候,战乱发生了。王龙意外地从被盗贼劫掠的大户人家中抢得银两,启程回家,用那些意外之财买了牛、种子、犁田的器具,重振家园。
年年丰收的王龙,持续买进更多土地,逐渐成了村里最大的富豪。生活富足起来的王龙开始上酒楼,大肆挥霍,还在阿兰眼下娶了位酒女荷花作姨太太。直到天灾再临……
作者简介
赛珍珠(1892—1973)美国文学史上不朽的伟大小说家,唯一同时获得诺贝尔奖和普利策奖的女作家,誉满全球,作品被译成145种语言,是作品流传语种最多的美国作家。
赛珍珠出生四个月后,便随着身为传教士的父母来到中国,在中国镇江度过了童年、少年,婚后定居安徽宿州。她在中国生活了近四十年,对中国的世情、风土、文化等满怀浓厚的兴趣和深切的情感,她视中文为“母语”,并将《水浒传》译成英文在全球范围内出版。
1932年,讲述中国大地上平凡生命的热爱、苦难和救赎的长篇小说《大地》出版,在全球引起热烈反响,连续两年稳居畅销榜冠军,获颁普利策小说奖。
尼克松说她是“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历史学家詹姆斯·汤姆森说她是“13世纪马可·波罗以外描写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西方作家”。
1938年,由于她笔下对中国农民的丰富、宽厚、史诗般的描述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
她对于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和真正史诗气概的描述,以及她自传性的杰作。
书名:《米佳的爱情》
作者: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
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8
索书号:I512.4/177
典藏:二楼外借书库
作品简介
《米佳的爱情》共收录了蒲宁的21篇中短篇作品,包括《米佳的爱情》和《幽暗的林荫小径》等名篇,全面展现了作家一生的创作道路和思想变化。
《米佳的爱情》主要讲述了热恋中的男主人公米佳因嫉妒而痛苦,决定离开情人卡嘉,去乡下反思一下他们的爱情。在故乡的庄园,风景的变换没有让他淡忘卡嘉,反而让他深陷情欲的牢笼,他孤独地等待着卡嘉的来信。在庄园管家的怂恿下,他和庄园女工阿莲卡发生了肉体关系。之后,卡嘉在一封迟来的信中拒绝了米佳的爱,最终米佳在绝望中饮弹身亡。
蒲宁的作品继承了厚重的俄罗斯文学传统,同时又吸收了东方哲学的思想,反映了作家对古老文化和生命价值的思考,充满了对和谐、合理、美好的人生真谛的向往和求索。
作者简介
伊凡·蒲宁(1870—1953)是20世纪俄罗斯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创作以中短篇小说为主,题材广泛,语言精练,人物刻画细腻,自然描写隽永优美,在俄罗斯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主要作品有《米佳的爱情》、《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等。
蒲宁坚决反对十月革命,从1917年夏天起席卷全俄的革命运动使他陷入极度的惶惑和痛苦之中。1929年他离开了祖国,侨居巴黎。
蒲宁在文学创作上的功绩及其对俄罗斯文学的影响已经被俄罗斯所公认。1933年因“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国作家。
1999年在莫斯科大学举办的“俄罗斯文学回顾与展望”国际研讨会上,俄罗斯学术界提出了21世纪最具研究价值的五位作家名单,而蒲宁名列榜首,这足见公正的时间对其价值的充分肯定。
获奖理由
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
书名:《创造进化论》
作者:(法)亨利·柏格森著;
汤硕伟 译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7
索书号:B083/15
典藏:四楼外借书库
作品简介
《创造进化论》是亨利·柏格森代表作,于1906年在法国首次出版,是人类史上重新建构哲学的一个重要典范,它向世人充分展示了人的生命是意识之绵延,所有能长存且富成效的哲学体系是那些源于直觉的体系。
《创造进化论》包括:论生命的进化、机械论和目的论、生命进化的不同方向、迟钝,智慧和本能、论生命的意义、自然秩序和智慧形式、思想的电影放映机制和机械论的错觉、对各种哲学体系的回顾、实际的变化和伪进化论等等。
作者提出并论证了关于“生命冲动”的理论和直觉主义方法论;反对用物质的机械组合和外部力量的选择来解释生命的进化。
亨利·伯格森独特的生命哲学具有强烈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色彩,因此这本书也在解放人类思想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
亨利·柏格森(1859—1941)出生于巴黎,在大学预科学校求学时,他对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产生兴趣;1889年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先后任中学、大学哲学教授;1913年赴英、美讲学,并任英国精神学会主席;1914年当选为道德与政治科学院年度主席和法兰西科学院院士。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年迈的柏格森反对纳粹政权对犹太人的迫害,拒绝与侵法德军合作。1919年返回法国进入法兰西语言科学院,从事国际事务和政治活动的研究。柏格森以“创化论”之说,强调创造与进化并不相斥,因为宇宙是一个“生命冲力”在运作,一切都是有活力的。
柏格森在中学和大学任教期间开始,写下了大量哲学著作,他所构建的生命哲学在半个世纪内对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反对科学上的机械论,心理学上的决定论与理想主义。他认为人的生命是意识之绵延或意识之流,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成因果关系的小单位。他对道德与宗教的看法,亦主张超越僵化的形式与教条,走向主体的生命活力与普遍之爱。
1927年,“为了表彰其丰富而生气勃勃的思想和表述的卓越技巧”,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41年1月4日,因病在巴黎逝世,享年82岁。
获奖理由
因为他那丰富的且充满生命力的思想,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光辉灿烂的技巧。
书名:《邪恶之路》
作者:格拉齐亚·黛莱达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7
索书号:I546.4/19
典藏:二楼外借书库
作品简介
长篇小说《邪恶之路》是黛莱达的成名作。故事发生在古老的撒丁岛上。年轻俊美的长工彼特罗,大胆追求主人的女儿玛丽亚,二人彼此相爱,堕入情网。但因社会地位的悬殊,玛丽亚却终究嫁给了有钱有势的财主弗兰切斯科,婚姻成了她进入资产者圈子的敲门砖。彼特罗心怀仇恨,走上了“邪恶之路”。
黛莱达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以爱情与道德、罪与罚的冲突为切人点,展示了撒丁岛古老的文明和宗法制下的乡村生活,以柔婉清逸的笔致叩动读者的心弦。
该书一经出版,便引起极大的反响,当时甚至连不识字的人都聚集起来请人诵读。也有人质疑她的创作思路:为何要把这样罪恶的故事写得如此动人心扉?能么能把放荡的女人写得那么美丽、把为欲望驱使的者写得相貌堂堂。
作者简介
格拉齐娅·黛莱达(1871—1936)意大利著名女作家出生在意大利努奥罗市一个很有声望的家庭里,父亲是当时的努奥罗市的市长。她从小聆听大人们在夜室里讲述有关撒丁岛的古老传说,15岁便开始文艺创作。
黛莱达的早期作品《正直的灵魂》《邪恶之路》 以犯罪、忏悔为主题,描写了撒丁岛人在古老的宗法制度下所涉及的一系列道德问题。于1926年凭作品《邪恶之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女性作家。
黛莱达擅长以细腻抒情的笔触描绘萨丁岛的风土人情,人物刻画生动,文笔凄丽沉婉,抒情韵味浓郁。赢得各国读者的爱戴和欢迎。
一生勤奋笔耕,著作等身,在诗歌、戏剧领域也显示了难能可贵的才华。另著有《撒丁岛的精华》《常春藤》等。
获奖理由
为了表扬她由理想主义所激发的作品,以浑柔的透彻描绘了她所生长的岛屿上的生活;在洞察人类一般问题上,表现的深度与怜悯。
书名:《苔依丝》
作者:(法)阿纳托尔·法朗士著
吴岳添译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9
索书号:I565.4/387
典藏:二楼外借书库
作品简介
《苔依丝》讲述了19世纪末期的亚历山大城的世界中,希腊文明中的幸存者正经受着宗教的鞭笞和折磨,虚无主义、享乐主义、怀疑主义肆意滋生。
作品的主人公巴弗奴斯是个严格恪守基督教规的修行者,他的言、行、思都谨遵基督教的教条,刻苦修行,试图以基督般的博爱普度愚昧的众生。他寻找妓女苔依丝,试图救赎她淫乱丑恶的灵魂。
在他的劝说下,苔依丝抛弃了红尘孽根,烧毁自己的财物,追随他回到沙漠,自闭于陋室,潜心修行。在临死前,苔依丝洗清了一生的罪孽,而巴弗奴斯却被压抑的人性和欲望彻底毁灭,成为丑陋不堪的恶魔……
法朗士以独特的叙述方式和叙述角度,以讽刺的语言,对这一时期道德崩坏的现象进行讽刺。作品中有很多优美的段落,法朗士的叙述特点在这部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简介
阿纳托尔·法朗士(1844-1924),法国杰出作家,生于巴黎一个书商家庭,自幼博览群书;1862年,中学毕业,随即开始自谋生计,参加帕尔纳斯派诗歌团体的活动,开始在报刊上发表诗歌、小说和评论;
法朗士的散文平如秋水,含蓄隽永,韵味深长。1881年出版《波纳尔之罪》,在文坛上声名大噪。之后,他写了一系列的小说,其中《诸神渴了》被称作是“情节很戏剧化的一部杰作”。
获奖理由
他辉煌的文学成就,乃在于他高尚的文体、怜悯的人道同情、迷人的魅力,以及一个真正法国性情所形成的特质。
书名《约翰·克利斯朵夫》
作者:法)罗曼·罗兰著;
傅雷译
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0.4
索书号:I565.4/63:1
典藏:二楼外借书库
作品简介
作品通过约翰·克利斯朵夫一生经历去反映现实社会一系列矛盾冲突,宣扬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
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奋斗的一生,从儿时音乐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后达到精神宁静的崇高境界。
作者简介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音乐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生于一八六六年,二十岁时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从这著名的最高学府毕业后,又进一步深造,完成了博士论文,还当过中学教师,终于得以进入高等师范学校与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
一九一五年因其“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及对真理的热爱”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获奖理由
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
书名:《吉檀迦利》
作者: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1.08
索书号:H319.4/2639
典藏:三楼外借书库
作品简介
《吉檀迦利》是泰戈尔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诗集,共103首。“吉檀迦利”是孟加拉语“献歌”的译音。
诗集在情感与结构上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是遭受现实困境的泰戈尔,借与"神"的对话,用充满自然的意象,用极具韵律与音乐性的语言,融合古老印度精神传统与现代西方精神,从自我中看到众生和宇宙,倾诉了他的孤独、挣扎、期望、爱和信仰等。
《吉檀迦利》熔哲理与抒情于一炉,具有深刻而稀有的灵性之美。诗人采用多种艺术手法,以丰富的想象力,营构了众多神气的意境,给人以无穷的美的享受。
作者简介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文学家、哲学家,亚洲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
泰戈尔出身贵族,精通文学、音乐、绘画等,从小濡染印度宗教经典。青年时留学西方,汲取了西方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一位具有宇宙意识的人道主义者。
泰戈尔的诗歌富有韵律美,充满自然的意象,散发着浓郁的抒情气息和哲思。1913年,泰戈尔因《吉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另有著名诗集《新月集》《飞鸟集》等。
泰戈尔的诗直接影响了中国20世纪的新诗运动以及叶芝、庞德等西方诗人。他一生写了五十多部诗集,被尊为"诗圣",在世界文坛具有重要地位。著有《新月集》《飞鸟集》等诗集。
获奖理由
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书名:《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作者:(瑞典)拉格洛夫著
石琴娥译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10
索书号:I532.8/2
典藏:二楼外借书库
作品简介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是一部集文艺性、知识性、科学性于一体的极富教育意义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童话作品。
童话讲述了一个不爱学习、喜欢恶作剧的顽皮小男孩尼尔斯历险的故事:一天,父母上教堂去了,尼尔斯一个人在家里,他闲着无聊,开始捉弄一个小精灵,结果反被小精灵施了魔法,变成了一个拇指大的小人儿。正在这时,一群大雁从空中飞过,家里的一只雄鹅想展翅跟随一起飞翔,尼尔斯为了不让它飞走,紧紧抱住它的脖子,不料被鹅带上高空。从此,他骑在鹅背上,跟随大雁走南闯北,周游各地,从南方一直飞到最北部,历时一年才返回家乡。
在这次奇异的旅行中,尼尔斯看到了自己祖国的旖旎风光,增长了许多见识,结识了许多朋友,听到了许多故事和传说,经历了种种困难和危险,从中也受到了锻炼,并逐步改正了淘气调皮的缺点。回到家中,尼尔斯恢复了原形,变成了一个勇敢、机智、善良、乐于助人的大男孩。、乐于助人的大男孩。
作为一部畅销百年的鸿篇巨制,《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将北欧美丽的自然风光与人物心灵的陶冶巧妙地熔于一炉,成了童话史上一部难以逾越的罕世经典。
作者简介
拉格洛夫(1858—1940),瑞典女作家,出生于瑞典西部韦姆兰省莫尔巴卡庄园。她还是一名中学地理教师,任教期间,她开始了文学创作,写出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
1891年,拉格洛夫的一部作品《古斯泰·贝林的故事》出版。1906年至1907年出版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使她成为蜚声世界的文豪。
1909年成为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1914年成为瑞典学院首位女院士。有一项重要的儿童文学奖,就是用尼尔斯这个名字命名的。
获奖理由
由于她作品中特有的高贵的理想主义、丰富的想象力、平易而优美的风格。
书名:《你往何处去》
作者:(波兰)亨利克·显克维奇
柴翠, 周玲译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7
索书号:I513.4/10:1
典藏:二楼外借书库
内容简介
《你往何处去》被公认是显克微支的代表作。小说通过一个罗马青年将领和基督徒少女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反映了罗马帝国暴君尼禄荒淫骄奢的生活、惨无人道的暴政以及对早期基督徒的无情迫害。
古罗马的年轻贵族维尼兹尤斯对异国公主莉吉亚一见钟情,其舅父彼特罗纽斯为促成这段姻缘,心生一计,不想弄巧成拙,之后发生的一切不仅改变了两个年轻人的一生,也改变了千千万万的罗马人……
显克维奇在这部小说中以历史学家的精准与文学家的优雅成功还原了罗马暴君尼禄、“风雅裁判官”彼特罗纽斯、圣徒保罗、彼得等众多历史人物,呈现了尼禄火烧罗马城并嫁祸迫害基督徒的惨剧。
作者试图以早期基督教运动的悲壮斗争来启示人们,人性必将战胜“兽性”,仁爱定能制服暴政,人类的进步理想和坚定信念定能取得最后胜利。
以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见证了罗马社会的堕落与基督教的兴起,被誉为“反映古罗马的杰作”、“真正的基督教史诗”。
作者简介
亨利克·显克维奇(1846-1916)波兰小说家。出身于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进入华沙高等学校语文系学习,后因不满沙俄政府对学校的钳制愤然离校。1872年起起任《波兰报》记者。
大学时期即开始写作,作品人物性格鲜明,情节引人入胜,语言优美流畅,深受读者欢迎,素有“波兰语言大师”之称。主要作品有“卫国三部曲”和《你往何处去》等。
1895年,显克维支完成了反映古罗马暴君尼禄覆灭的充满异国情调的长篇历史小说《你往何处去》,为他获得了空前的世界声誉。
1905年,因“作为一个历史小说家所体现的史诗般的叙述艺术”而获诺贝尔文学奖。20世纪初,鲁迅、周作人等最早将其译介到中国,如今,作品已被翻译成50多种语言在全世界流传。
获奖理由
由于他在历史小说写作上的卓越成就。
书名:《挑战的手套》
作者:(挪)比昂斯滕·比昂松
郭智石、李丽霞 译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7
索书号:I533.4/19
典藏:二楼外借书库
作品简介
《挑战的手套》为比昂松代表作。小说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和一个金融资本家的公子订婚之后,发现未婚夫另有所爱,要求解除婚约,并当着众人的面把手套扔到了未婚夫的脸上。
女主人公未婚夫的父亲以为受了侮辱,他开始无耻地为自己的虚假、声誉、辩护,公开宣传男子欺压妇女的特权,不择手段地打击女主角,想迫使她屈服。
该剧女主人公将手套朝未婚夫掷去,意味着男人也应服从加于女人身上的同样的道德要求。这一点在当时引起轰动,并在斯堪的纳维亚触发了一场持续好几年的关于性道德的激烈辩论。尽管持异议的人很多,但比昂松未放弃自己的立场。
作者介绍
比昂斯滕·比昂松生于挪威克维尼一个乡村牧师家庭,17 岁时去奥斯陆并开始学习写作,1855年起任《每日晨报》的文学戏剧评论员,1857年接替易卜生任卑尔根国家剧院编导。
比昂松积极主张发展挪威的民族文化,使之逐步摆脱异国文化的束缚,几乎在文学的所有领域都有所建树,作品有小说、诗歌和戏剧。抒情诗《是的,我们永远爱此乡土》成为挪威国歌的歌词。但他的主要文学成就还是在戏剧创作方面,是现代戏剧的开创者之一。1903年,比昂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
他以诗人鲜活的灵感和难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写得雍容、华丽而又缤纷。
书名:《罗马史》
作者:(德)特奥多尔·蒙森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7
索书号:K12/50
典藏:二楼外借书库
作品简介
《罗马史》是特奥多尔·蒙森经过30年的努力得以完成的史学巨著,是一部全面研究罗马共和国的专著。准确系统地叙述罗马从偏于一隅的弹丸小国如何一步步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州的帝国,进而由盛及衰的过程和原因。视野开阔,论证严密,可以说,这部巨著在涉及这一古代时期的各个领域都达到了百科全书式的广度。
作品文笔洗炼,叙事生动,富于戏剧性,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蒙森用熟练的语言技巧,配以充满自信的学术知识,使罗马生动地跃动于读者面前。1902年,蒙森因这部专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迄今为止一位获得这一奖项的历史学家。该书也成为研究罗马史的专业之作。
作者简介
特奥多尔·蒙森(1817-1903)德国著名历史学家、法学家。早年在基尔大学攻读法律和语言学,184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后长期在大学教授历史,对古代史,特别是罗马史有精湛的研究。他也是一个突出的政治家,曾是普鲁士和德国的国会议员。他对罗马法的研究对德国民法典有着重大的影响。撰有《罗马公法》和《罗马史》等多部重要著作。1902年因《罗马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世界上迄今一位,也是一位获此殊荣的历史学家。
获奖理由
今世最伟大的纂史巨匠,此点于其巨著《罗马史》中表露无疑。
责编:潘有娣 图片来源:网络 校对:朱丽霞 审核:胡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