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经典好书推荐之十六《水浒传》

发布日期:2019-06-14   阅读:[]

 

图片1.png


书名:水浒传

作者:施耐庵 罗贯中

出版社:中华书局

时间:2005.04

索书号: I242.4/27

典藏地点:二楼外借书库



古籍简介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讲述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群侠肝义胆的英雄好汉聚义梁山,反抗官军、杀富济贫,行走江湖的传奇故事。它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成熟的章回体白话长篇小说,标志着我国白话长篇章回小说进入成熟的大发展时期。

《水浒传》产生于明代,是在宋、元以来有关水浒的故事、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由施耐庵创作,罗贯中加工整理而成。全书以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为主要题材,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悲壮画卷。作品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成功地塑造了鲁智深、李逵、武松、林冲、阮小七等一批英雄人物。小说故事情节曲折,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




作者简介

 


 

图片2.png


施耐庵(1296-1370年),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江苏兴化白驹场人,元末明初作家。他年少颇有才名,在元至顺辛未年中进士,做了两年钱塘县令,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安心著书立说。至正十六年,张士诚据苏,征聘不应,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后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朱元璋屡征不应,最后居淮安卒,终年74岁。



图片2.png


罗贯中(约1330-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并州太原人,汉族,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内容梗概


图片3.png


九纹龙史进因为得罪了官府,被人告发,出于无奈,只得投奔外乡。后来碰到了一个下级军官鲁达,二人在酒楼谈天,得知酒楼卖唱父女受当地恶霸郑屠的欺凌,鲁达仗义赠银,发送父女回乡,并主动找上门去,三拳打死了郑屠。事后弃职逃亡,转去五台山出家,法名"智深",鲁智深受不了佛门清规戒律的约束,寺中长老只得介绍他去东京(开封)大相国寺看管菜园。在此期间,他在偶然的情况下结识了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

当朝高太尉之子高衙内贪恋林冲妻子的美貌,设计陷害林冲,诬陷他"带刀"进入白虎堂,将他发配沧州,并企图在途中杀掉林冲。幸亏鲁智深一路暗中护送,才得以化险为夷。林冲发配沧州后,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杀了仇人,上了梁山。



图片4.png


梁山附近有个当保正的晁盖,得知奸臣蔡京的女婿梁中书派杨志押送“生辰纲”上京,便由吴用定计,约集了其他七名好汉劫了生辰纲,投奔梁山。杨志丢了“生辰纲”,不能回去交差,就与鲁智深会合,占了二龙山。

郓城有个好汉叫宋江,他的情妇阎婆惜与人私通。在探知宋江与梁山强盗有来往后,她百般要挟。宋江一怒之下,杀了阎婆惜,逃奔小旋风柴进庄上,结识了武松。武松与宋江分手后,在景阳冈上打死猛虎,成了英雄,之后去阳谷县当了一名武官,碰巧遇见失散多年的胞兄武大。可是他的嫂子潘金莲却不守妇道,趁武松外出,私通西门庆,毒死武大。武松归后察知其情,杀了二人,给兄长报了仇。事后他被发配孟州,结识施恩,醉打蒋门神,怒杀张都监全家,也转去投二龙山安身。



图片5.png


宋江与武松分手后,到了清风寨寨主花荣那里,不久被父亲召回,因被人告发,发配江州。一日酒醉偶题“反诗”,又被判处死刑,幸得梁山弟兄劫法场救出。宋江执意要回家探父,又屡遭危险,终于上了梁山。

随后,经过三打祝家庄,出兵救柴进,梁山声势甚大。接着又连续打退高太尉三路进剿,桃花山、二龙山和梁山三山会合,同归水泊。而后,晁盖不幸中箭身亡,卢俊义经历几多曲折也上了梁山。梁山义军大破曾头市,又打退了朝廷几次进攻,其中好些统兵将领也参加了梁山聚义。最后,梁山共招募了一百零八个好汉,排定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座次。

面对梁山义军越战越勇的形势,朝廷改变策略,派人招抚。于是,在宋江等人妥协思想的指导下,梁山全体接受招安,改编为赵宋王朝的军队。统治者采用“借刀杀人”的策略,命令梁山好汉前去征辽、征方腊。连年的战事,弄得一百零八条好汉最后只剩下了二十七个人。然而,就是这些幸存者也未能逃脱接踵而至的厄运。统治者眼见梁山好汉们势孤力单,便在封官赏爵后不久,对宋江等人下了毒手:宋江、卢俊义被分别用药酒、水银毒死,李逵又被宋江临死时拉去陪葬,吴用、花荣也在蓼儿洼自缢身亡。一场轰轰烈烈的起义,就这样被扼杀了。


 

点 评


 

图片6.png


《水浒传》客观地叙述了我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壮大直至接收招安走向失败的过程。展现出一副声势壮阔的农民战争画卷,描绘出一个“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及“死生相托,患难相扶”的理想世界。

北宋宣和年间,国家贫弊,政治腐败,外寇不断,内乱四起,忠臣义士走投无路,平民百姓难以自存。宋江、林冲、武松等揭竿而起,与其说是被逼无奈、自求生存,不如说是对罪恶现实的最激烈的反抗。他们树起“替天行道”的大旗,惩治贪官污吏,攻杀恶霸豪强,用暴力来维护广大百姓所认可的社会正义。因此,明代思想家李贽热烈地称赞道:“水浒之众皆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是他们忠义的准则,所以,一旦皇帝招安,宋江便满心欢喜,率领部下为国征战,最终伤亡殆尽、身死非命仍无怨无悔。这种“忠君报国”的思想正是《水浒传》作者努力鼓吹、推崇的。



图片11.png


《水浒传》作为中国长篇白话小说、长篇侠义小说之祖,在艺术上的成就是空前的。它塑造了一大群性格鲜明、光彩夺目的传奇英雄。如果敢刚烈的武松,忠勇莽直的李逵,粗鲁质朴的鲁智深,悍勇精明的石秀,仗义干练的宋江等。清代评论家金圣叹说:“《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水浒传》的语言堪称炉火纯青。它继承了宋元话本的传统,以北方方言为基础,锤炼出生动和极富表现力的文学语言。在叙述情节上,它平实朴素,用白描手法勾画,在具体细节上雕琢;在人物对话上,则突出其个性,使人物的语言与性格、身份、地位、处境相协调,往往是一句话、一个词便画龙点睛地揭示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景阳冈武松打虎节选

 

这武松提了哨棒,大着步,自过景阳冈来。约行了四五里路,来到冈子下,见一大树,刮去了皮,一片白,上写两行字。武松也颇识几字,抬头看时,上面写道:“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往客商可於巳午未三个时辰结夥成队过冈,请勿自误。”

武松看了笑道:“这是酒家诡诈,惊吓那等客人,便去那厮家里歇宿。我却怕甚么鸟!”横拖着哨棒,便上冈子来。



图片7.png


那时已有申牌时分,这轮红日厌厌地相傍下山。武松乘着酒兴,只管走上冈子来。走不到半里多路,见一个败落的山神庙。行到庙前,见这庙门上贴着一张印信榜文。

武松住了脚读时,上面写道:

阳谷县示:为景阳冈上新有一只大虫伤害人命,见今杖限各乡里正并猎户人等行捕未获。如有过往客商人等,可於巳午未三个时辰结伴过冈;其馀时分,及单身客人,不许过冈,恐被伤害性命。各宜知悉。

政和……年……月……日。

武松读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欲待转身再回酒店里来,寻思道:“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存想了一回,说道:“怕甚么鸟!且只顾上去看怎地!”

武松正走,看看酒涌上来,便把毡笠儿掀在脊梁上,将哨棒绾在肋下,一步步上那冈子来,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此时正是十月间天气,日短夜长,容易得晚。武松自言自说道:“那得甚么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



图片8.png


武松走了一直,酒力发作,焦热起来,一只手提哨棒,一只手把胸膛前袒开,踉踉跄跄,直奔过乱树林来,见一块光挞挞大青石,把那哨棒倚在一边,放翻身体,却待要睡,只见发起一阵狂风。那一阵风过了,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

武松见了,叫声“阿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哨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大虫又饿,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上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作冷汗出了。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闪,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捉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



图片9.png


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胳嗒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被武松尽力气捺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

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爬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更动弹不得,只剩口里兀自气喘。

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哨棒,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眼见气都没了,方才丢了棒,寻思道:"我就地拖得这死大虫下冈子去?……"就血泊里双手来提时,那里提得动。原来使尽了气力,手脚都苏软了。


责编:潘有娣    校对:朱丽霞    图片来源:网络    审核:胡浪

上一条:经典好书推荐之十七《西游记》
下一条:经典好书推荐之十五《三国演义》

关闭

版权所有 :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地址 : 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南华
电话 : 0751-6501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