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西厢记
(元)王实甫著
(清)金圣叹评点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时间:2016.04
索书号:I237/10
典藏地点:二楼外借书库
古籍简介
《西厢记》全称《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又称《王西厢》,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以青年男女爱情为题材戏曲名著。
全剧记述了唐朝崔相国病逝,老夫人郑氏携女儿莺莺与丫鬟红娘扶柩回故乡博陵安葬。途中停灵于河中府普救寺内,暂在西厢院中居住。莺莺携红娘到佛殿散心,偶与赴京赶考路经此处的张生相遇,一见钟情。张生以温习经书为名,借居寺中,设法接近莺莺。恰值河桥守将孙飞虎叛乱,兵围普救寺,欲抢莺莺为妻。情急之下,老夫人悬赏:不论僧俗,只要能退贼救难者,就许配莺莺为妻。张生自告奋勇,请来好友白马将军解围。兵退安身之后,老夫人却变卦悔婚,引起莺莺不满。张生痛不欲生,幸亏红娘私下为二人传送音信,从中撮合二人私下结合。
事发后老夫人被迫认可婚事,但又以相门不招白衣女婿为由,逼张生赴京赶考:得官则成婚,落第则不相见。张生一举及第,并及时粉碎郑恒的阴谋,与莺莺终于喜庆团圆。
该剧具有很浓的反封建礼教的色彩,作者写青年人对爱情的渴望,写青年人自身的愿望与家长意志的冲突,表达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爱情观。
西厢最早见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传奇,叙述张生和崔莺莺之间“始乱终弃”的恋爱故事。而后说唱家董解元在北宋以来各种演绎崔、张爱情故事的通俗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大胆地加以革新创造,写成了长达五万余字的《西厢记诸宫调》,俗称《董西厢》。比起《莺莺传》,它不仅内容情节丰富多彩,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故事的主题,将悲剧变喜剧,有力地表现了青年男女为争取婚姻自由和美满幸福生活与封建礼教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以最终赢得胜利而告终。
王实甫的《西厢记》,正是以《董西厢》为蓝本,基本保持延续了《董西厢》的故事情节和结构安排,并作了更符合剧情发展的加工和提炼。尤其在人物的身份性格把握和具体情节的处理上,比《董西厢》有更大的提高。全剧体制宏伟,用了五本二十折连演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在古代杂剧中是罕见的。该剧情节引人入胜,形象鲜明生动,文采斐然,极具诗情画意。元末明初贾仲明在吊王实甫的《凌波仙》词中称赞说:“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可见它在当时影响极大,享有崇高的声誉。
作者简介
王实甫是元代杰出的杂剧作家,有关作者本人的生平事迹,由于文献记载的极为稀缺,已不可详考。今人只知道他名叫德信,大都(今北京)人,大致活动在元成宗大德年间,时代上稍晚于关汉卿、白朴等。元锺嗣成《录鬼簿》将其归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之列。曾当过县官,有政声,升至陕西行台监察御史,后因与台臣意见不合,遂弃官退隐,优游林下。回到出生地中山府后,开始杂剧创作,决心以写戏抒发心中之郁懑。王实甫的杂剧除了《西厢记》之外,尚有十余种,现仅存《破窑记》、《丽春堂》二种。
点 评

《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典戏曲中的典范作品之一,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剧中崔张故事乃千古佳传,人物也很美,无论是张生钟情之美,莺莺深情之美,红娘热情之美,皆清丽夭矫,沁人心脾,为“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奠下很好的基础。
《西厢记》全剧主题鲜明,反对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贯穿始终,在很多场合尖锐辛辣地批判了封建门阀制度和礼教观念,热情地肯定和赞扬青年男女为追求纯洁美好的爱情所表现出来的坚决意志和勇敢斗争的精神。以深情的笔墨讴歌了莺莺的美丽、纯洁和多情,赞美了张生的正直忠厚和对美好爱情的专一向往,刻画出身为奴婢的红娘正义、善良、率直、勇敢的优秀品质。同时作者不忘以犀利的文字谴责了老夫人势利虚伪、顽固冷酷、背信弃义,郑恒的奸滑自私、蛮横庸俗。剧中结尾大胆道出“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呼声,强烈地表现出在残酷的封建礼教桎梏压迫下,千千万万的青年男女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和渴望,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西厢记》大团圆的情节本身,曾使无数的人为之唏嘘感动。
清代文学理论家金圣叹特别推崇王实甫的《西厢记》,称其为《第六才子书》,与屈原的辞赋、庄周的哲理散文、司马迁的传记文、杜甫的诗歌、施耐庵的《水浒》并列才子之书。在《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中写道:《西厢记》,必须尽一日一夜之力,一气读之者。一气读之者,总揽其起尽也。《西厢记》,必须展半月一月之功,精切读之。精切读之者,细寻其肤寸也。金圣叹的艺术批评往往能注意到人物的性格特征,跳出明代以来许多戏剧批评家不着边际、没有实质内容的空泛评点、醉心于纯文词欣赏的圈子。
李渔赞扬金圣叹说“自有《西厢》以迄于今,四百余载,推《西厢》为填词第一者,不知几千万人,而能历指其所以为第一之故者,独出一金圣叹。”;又说“圣叹之评《西厢》,其长在密,其短在拘,拘即密之已甚者也”(《闲情偶寄》)

精彩片段欣赏
长亭送别
(夫人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没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
(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把酒了,坐)(旦长吁科)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
[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夫人云)红娘把盏者!(红把酒了)
[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若不是酒席间子母们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每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做望夫石。
(红云)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
(旦云)红娘,甚么汤水咽得下!
[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夫人云)辆起车儿,俺先回去,小姐随后和红娘来。(下)
(洁云)此一行别无话儿,贫僧准备买登科录看,做亲的茶饭少不得贫僧的。先生在意,鞍马上保重者!“从今经忏无心礼,专听春雷第一声。”(下)
[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
(旦云)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
(末云)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正是“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
(旦云)君行别无所赠,口占一绝,为君送行:“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末云)小姐之意差矣,张珙更敢怜谁?谨赓一绝,以剖寸心:“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旦唱)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五煞]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三煞]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归家若到罗帏里,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留恋你别无意,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
(末云)有甚言语嘱付小生咱?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末云)再谁似小姐?小生又生此念。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红云)夫人去好一会,姐姐,咱家去!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末云)仆童赶早行一程儿,早寻个宿处。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下)
赏 析

“长亭送别”在《西厢记》中颇具代表性,既有丽藻,又有白描,既有对前代诗词的借鉴、化用,又有对民间口语的吸收、提炼,在总的风格上,不仅构成了协调的色彩,而且形成了通晓流畅与秀丽华美相统一的特色。并以抒情诗的语言,叙写女主人公的离愁别恨,使全折弥漫着一种淡淡的而又是悠长的哀愁。
现代戏曲史家蒋星煜在《元曲鉴赏辞典》中这样写道:“长亭送别”并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其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作者将艺术触角伸展到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上的莺莺的心灵深处,细腻而多层次地展示了“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内涵,交织着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百般依恋,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西万里程”的无限悲戚,对逼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强拆鸳鸯在两下里”的深深怨恨,对当时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爱情悲剧的不尽忧虑。同时,也深刻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这一复杂心理内涵的灵魂美。
莺莺在送别张生时的依恋、痛苦、怨恨、忧虑,都是与她美好的爱情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她对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进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在她看来,“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所追求的是纯真专一、天长地久的爱情幸福,而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长亭送别,写出了人物心灵中颤动着的爱情旋律,更写出了激荡着巨大情感潮汐的人物心灵。
责编:潘有娣 校对:朱丽霞 图片来源:网络 审核:胡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