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安娜·卡列尼娜
作者:[俄国] 列夫·托尔斯泰
易俊 译
出版社:广州出版社
时间:2006.12
索取号:I512.4/45:1
I512.4/45:2
典藏:外借库二楼
作品简介
《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73―1877年,作品成功塑造了安娜这极富艺术真实性、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
小说围绕两条既平行又紧密相联的线索展开:一条是女主人公安娜与青年军官渥伦斯基的爱情、婚姻和家庭故事;一条是托尔斯泰的自传性主人公列文的精神探索以及他和基蒂的爱情婚姻生活。
全书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作品揭露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国上流社会的丑恶与虚伪,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俄国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道德等方面的矛盾,表达了作者对伦理、灵魂、社会等因素的思考与探索。
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代巨人,十九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俄国文学三巨头”之一,被列宁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称他的作品是“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复活》,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以及大量童话、短篇小说和评论等。
内容梗概
安娜·卡列尼娜花心的哥哥奥布朗斯基公爵已经有了五个孩子,却仍和法国家庭女教师恋爱,而与妻子多丽闹翻,安娜从彼得堡乘火车到莫斯科去为哥嫂调解,在车站认识了青年军官渥伦斯基。深爱着基蒂的列文也从乡下来到莫斯科,他打算向基蒂求婚。但早倾心于渥伦斯基的基蒂却拒绝了他的求婚,她正想象着与渥伦斯基将来的幸福生活。
渥伦斯基毕业于贵族军官学校,后涉足于莫斯科社交界,是一个身体强壮的男子,有着一副和蔼、漂亮而又异常沉静和果断的面孔,年轻英俊而风流倜傥,帅气逼人,他以其翩翩风度得到了多丽的妹妹基蒂的青睐。在火车站的偶遇,渥伦斯基即被安娜所俘虏,他在薛杰巴斯大林基公爵家的舞会上,向安娜大献殷勤。在渥伦斯基眼里,安娜是那样的出众:“她那穿着简朴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她那带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蛋是迷人可亲的,在舞会上……”。
基蒂精心打扮并想象着渥伦斯基要正式向她求婚,却发现渥伦斯基和安娜异常地亲热,这使她感到很苦闷。安娜不愿看到基蒂痛苦,劝慰了兄嫂一番,便回彼得堡去了。随后渥伦斯基也来到彼得堡,开始对安娜展开热烈的追求,他参加一切能见到安娜的舞会和宴会,从而引起上流社会的流言蜚语。起初,安娜还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情感,不久渥伦斯基的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
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其貌不扬,但在官场中却是个地位显赫的人物,是一个“完全醉心于功名”的人物。他根本不懂什么是倾心相爱的情感,他认为,他和安娜的结合是神的意志。他责备妻子行为有失检点,要她注意社会性的舆论,明白结婚的宗教意义,以及对儿女的责任。他并不在乎妻子和别人相好,“而是别人注意到才使他不安”。
有一天,安娜与丈夫卡列宁一起去看一场盛大的赛马会,比赛中渥伦斯基从马上摔了下来,安娜情不自禁地大声惊叫,卡列宁认为安娜有失检点,迫使她提前退场。安娜无法忍受丈夫的虚伪与自私,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我爱他……我憎恶你……”。
由于卡列宁那令人吃惊的宽厚,渥伦斯基感到自己是那么的卑劣、渺小。安娜的爱情和自己的前途又是那么的渺茫,绝望、羞耻、负罪感使他举起了手枪自杀,但没有死。死而复生的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爱情更加炽热,渥伦斯基带着安娜离开了彼得堡,他们到国外旅行去了。
在奥勃朗斯基家的宴会上,列文与凯蒂彼此消除了隔阂,互相爱慕。不久他们结婚了,婚后他们回到列文的农庄,凯蒂亲自掌管家务,列文撰写农业改革的论文,他们的生活幸福、美满。
旅行了三个月,安娜感到无比的幸福,但她却以名誉和儿子作为代价。归国后,她没有回家,而是住在旅馆里,由于思念儿子,在儿子谢廖沙生日那天,偷偷去看他,天真无邪的谢廖沙不放妈妈走,他含着泪说:“再没有比你更好的人了。”
他们返回彼得堡,遭到冷遇,旧日的亲戚朋友拒绝与安娜往来,使她感到屈辱和痛苦。渥伦斯基被重新踏入社交界的欲望和舆论的压力所压倒,与安娜分居,尽量避免与她单独见面,这使安娜感到很难过,她责问道:“我们还相爱不相爱?别人我们用不着顾虑。”
在一次晚会上,安娜受到卡尔塔索夫夫人的公开羞辱,回来后渥伦斯基却抱怨她,不该不听劝告去参加晚会。于是他们搬到渥伦斯基的田地庄上居住。渥伦斯基要安娜和卡列宁正式离婚,但她又担心儿子将来会看不起她。3个月过去了,离婚仍无消息。
渥伦斯基对安娜越来越冷淡了,他常常上俱乐部去,把安娜一个人扔在家里,安娜要求渥伦斯基说明:假如他不再爱她,也请他老实说出来,渥伦斯基大为恼火。一次,渥伦斯基到他母亲那儿处理事务,安娜问他的母亲是否要为他说情,他要安娜不要诽谤他尊敬的母亲,安娜认识到渥伦斯基的虚伪,因为他并不爱他的母亲。
大吵之后,渥伦斯基愤然离去,她觉得一切都完了,安娜准备自己坐火车去找他,她想象着正和他母亲及他喜欢的小姐谈心,她回想起这段生活,明白了自己是一个被侮辱、被抛弃的人,她跑到车站,在候车室里接到了渥伦斯基的来信,说他10点钟才能回来,她决心不让渥伦斯基折磨她了,起了一种绝望而决心报复的心态,最后安娜身着一袭黑天鹅绒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让呼啸而过的火车结束了自己无望的爱情和生命,这段为道德和世间所不容的婚外情最后的结果由安娜独立承担,留下了无限感伤。
卡列宁参加了安娜的葬礼,并把安娜生的女儿带走了。渥伦斯基受到良心的谴责,他志愿参军去塞尔维亚和土耳其作战,但愿求得一死。
名家点评
陀思妥耶夫斯基:《安娜·卡列宁娜》作为一部应运而生的艺术作品是十全十美的,而且当代欧洲文学没有一部类似的作品可以与之相媲美。
列宁:托尔斯泰在自己的作品《安娜·卡列宁娜》里能提出这么多重大的问题,能达到这样大的艺术力量,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一个第一流的位子。
费特:《安娜·卡列宁娜》就像是严厉的、刚正的法庭,对我们现行的社会体制进行着无情的审判。
原文节选一
原文节选二
原文节选三
责编:潘有娣 校对:朱丽霞 图片来源:网络 审核:胡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