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红与黑
作者:[法国]司汤达
出版社:广州出版社
时间:2006.12
索取号:I565.4/62
典藏:外借库二楼
成书简介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长篇小说,写于1830年,被誉为19世纪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书名中的“红”,象征拿破仑时代士兵的红色军服,“黑”象征王朝复辟年代教士的黑色道袍,这曾是法国社会中贫困青年出人头地的两条捷径。
小说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它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人们称司汤达为"现代小说之父"。
《红与黑》是一部政治加爱情的小说,内中涉及法国19世纪王朝复辟时期各派政治势力的明争暗斗和阴谋诡计,深刻反映了那个历史倒退年代的黑暗与反动,同时又以极其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明快舒缓的叙事节奏讲述了一个精彩曲折的爱情故事。
内容简介


司汤达

司汤达(1783—1842年),原名马里-亨利·贝尔,司汤达是他的笔名,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以准确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练的笔法而闻名。被誉为“心理描写大师”,尼采读过司汤达的作品后,认为“司汤达是他此生美丽的邂逅之一。”
司汤达少年时代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氛围中长大,崇拜拿破仑,多次随拿破仑的大军征战欧洲。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后侨居米兰,与意大利爱国主义者有来往,后被驱逐出境,回到巴黎。 1842年逝世于巴黎。
司汤达三十几岁才开始发表作品,他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遗产,包括数部长篇,数十个短篇或故事,数百万字的文论、随笔和散文,游记。《红与黑》是他的代表作。
主要人物
于连是一个木匠的儿子,他年轻英俊,意志坚强,精明能干,从小就希望借助个人的努力与奋斗跻身上流社会。
德瑞那夫人市长的妻子是在修道院长大的,对像她丈夫那样庸俗粗鲁的男人,打心底里感到厌恶。由于没有爱情,她把心思全放在教养3 个孩子身上。
玛特儿清高傲慢,聪明有才,向往骑士时代,有一双透露出一种内心可怕冷酷的眼睛.
原文选读







赏析
这部小说猛烈抨击了法国当时所谓贵族的腐败、教会的黑暗以及资产阶级的龌龊。它不仅是一部爱情小说,更是一部揭露社会虚伪的“政治小说”。
在当时的法国,一个天资聪颖、才华横溢、勤奋刻苦的小业主的儿子拼尽全力,却无法获得一个相对好一点的职位,而一个出生贵族的平庸子弟,却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的在神学院担任要职。从表面上看,于连与当时的道德规范格格不入,甚至与之背道而驰。然而细想一下,就会发现,他所蔑视、践踏的道德规范是非常虚伪的。在那个充斥着欺骗和谎言的社会,于连是诚实的。正因如此,他才遭到了那些假公济私之人的嫉妒和排挤,最终惨遭厄运。
名家点评
我再说一遍,就我知道的关于战争的一切,我的第一个师父是司汤达。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
《红与黑》是我平生最受益的书籍。
——法国作家纪德
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主义的始祖。
——俄国作家高尔基
人物剖析

于连从少年时代起,就抱定了要出人头地的决心,做过无数有关英雄伟人的美梦,他幻想自己像拿破仑那样,凭着身佩的长剑摆脱卑微贫困的地位,年三十立功于战场而成为显赫的将军。然而于连生不逢时,在王政复辟时期,平民甚至没有穿军官制服的可能,惟一能够通向上层社会的途径就是当教士了。
由于受野心的驱使,于连不得不生活在一连串矛盾痛苦之中:他根本不相信上帝的存在,却需要装出一副热烈的、虔诚的面孔;把全部《圣经》看做谎言,却将整部拉丁文《圣经》和《教皇论》读到能够背诵;明明憎恨贵族的特权,却不能不用包藏着“痛苦的野心”的热忱去料理侯爵的事务,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为贵族的秘密会议送情报……然而这一切努力仍不能填平等级的鸿沟,在那般贵人的眼里,于连至多是个服务得很好的仆人罢了。
于连是法国大革命以来种种新观念的代表,他的对立面是腐朽落后的复辟势力。他以平民阶层的平等意识对抗封建等级观念,以个人价值对抗高贵的出身,他对自身的价值有充分的自信,并认为有权要求自己的社会地位配得上他的价值。他敢于公开捍卫自己的权利,敢于蔑视封建等级和门当户对的婚姻,并以个人的价值及两次“不道德”的爱情对传统观念提出大胆的挑战。
责编:潘有娣 校对:朱丽霞 图片来源:网络 审核:胡浪